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 > >正文

给驴修个脚,就那么好看?

来源:浙江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7-11 15:24:18

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你永远想象不到年轻人中流行的下一个风潮是什么。

比如最近,夜深人静时,他们在线上聚众围观修驴蹄。

画面里,一个老师傅围着围裙,抄着铲刀,二话不说,提起驴蹄,清洁、修剪、削平……一通操作行云流水,很快,不规则的、上翘的或是畸形的驴蹄变得规整又平滑。

图源网络

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播放量几乎都高达百万,更神奇的是,在视频网站上,这些修驴蹄的视频几乎无一例外都贴着“解压”“治愈”“助眠”的标签,眼前弹幕飘过——

“极度舒适”。

“修驴蹄治好了我的失眠”。

“半夜看修驴蹄,我大抵是病了”。

大家纷纷交流解压后的愉悦感,当然,也有和我一样的路人误入,满头问号:“这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啊?”

01 驴“舒服”,我也舒服了

首先插播一则农学小科普。

切掉一角,驴会不会觉得疼呢?这是许多人最疑惑的问题。

其实是我们多虑了。驴蹄的末端是角质化组织,并没有神经分布。驴、马、骡子这样的奇蹄类动物,需要定期“修脚”“钉蹄”,就和人要定期剪指甲一样。如果放任蹄子自然生长,蹄壳越来越长,驴蹄与驴腿逐渐呈90°角,这时候驴就会感到疼痛,无法正常走路。

但也不是所有的驴都需要修剪蹄子。

修驴蹄视频,图源B站截图

就像野驴每天在外奔跑,运动量很大的野驴,它们的蹄每天都在进行自然磨损,通常不需要修剪。修蹄,也不光是修剪,有的驴患上了蹄叉炎或是蹄受伤残留淤血,师傅们会先清理蹄心、切去角质,再上药修复。

一通操作后,驴“舒服”,我也舒服了。

看似毫不费力获得了愉悦感,其实你的身心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反应。

首先来自于修蹄的声音。

有网友形容这是“快刀切薄片”,挖蹄心的“沙沙”声响,还有连续切割的清脆声,实际上都是广义上的白噪音。

大量的修驴蹄投稿,图源B站截图

白噪音是一段听起来声调持续一致,且长时间重复的声音。在声学上,它在各频段能量分布均匀,包含了我们人耳可听范围(20~20000 Hz)内所有声音频率。这其实很接近胎儿在母亲体内听到的那些声音,例如淅淅沥沥的雨声等,也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在下雨天睡觉的原因。

这种单调、有规律的声音能够让大脑产生谐振,而谐振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、相对不活跃的状态,让人更加迅速沉浸其中,平静下来的同时也能产生疲劳和困倦感。

于是,伴着白噪音入睡成了当代不少年轻人的习惯,大自然的声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了,切菜的、咀嚼的、写字的、壁炉里柴火燃烧的声音,还有现在的修驴蹄的声音,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白噪音的一百种变体。

02 给自己“松绑”

看完修驴蹄的“爽感”,不仅仅是生理舒适这么简单。

实际上,这一过程带给人们一种情感上的确定和安全感。

原先沾满淤泥、野蛮生长成奇形怪状的驴蹄,老师傅手起刀落,熟练、果断的一通操作后,驴蹄恢复健康、规整的模样。屏幕这端,我们眼看着混乱的一切恢复正常,产生了一种可控的心理预期和建立起秩序的安全感。

现在,在网络世界里搜索“解压视频”,能得到一众看似与解压毫无关系的相关推荐。收纳打扫,清洗地毯,洗牙,切肥皂,甚至还有清理动物身上的藤壶……观看这些再日常不过事情记录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放松?

解压视频背后触发的心理机制是类似的。

网友对修驴蹄的评论,图源网络截图

看起来五花八门的解压方式都指向一个共同内核。在视频里,有大量修正、复原的动作,并且有明确的结果反馈。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之后,大脑把这些感觉信息关联起来。秩序感、控制感和完成之后的成就感,这些感觉带给我们一种确定性。

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,人类的大脑特别容易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。

2014年发表在《自然评论-神经科学》(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)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,不确定性会扰乱许多控制日常行为的习惯性和自动的心理过程。也有研究表明,压力越大焦虑水平越高,人们就越愿意回避不确定性。

修驴蹄带来确定性,这种感觉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太稀缺了。

一只眉清目秀的驴蹄,图源视觉中国

对于上一代人,压力更多来自于物质——生活贫困、物质匮乏,而对于当代年轻人,物质变得丰富,压力更多来自复杂的内心世界,来自于变动的生活和周遭,也就变得更加细碎。

当然,年轻人们也在积极寻求各种给自己“松绑”的路径,开始在日常生活里寻找支点。像修驴蹄这样的视频,绝大多数时候,看完并不能真正让他们释放压力,但是,以如此低门槛、易操作的“轻解压”的方式获得短暂的松弛感和确定感,也许就能在当下许多个疲惫瞬间带来抚慰。

03 放空,终极的放松

目光转向需求背后。

这些视频的忠实粉丝都是谁?

在某个深夜,我也打开了一则修驴蹄的视频,下方显示“216人正在看”,评论区里的留言在更新,主动熬夜的“夜猫子”在这里消磨时间,还有许多被迫熬夜的失眠患者们对病情展开热烈交流。

视频下方聚拢的只是我国3亿睡眠障碍人士中的极小一部分。

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期发布的《睡眠调查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当下,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不同类型、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。《报告》还发现,90后丧失睡眠的问题最为突出,90后失眠的比例为36.7%,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比例(16.4%)。

图源视觉中国

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失去对睡眠的掌控。

当下,熬夜已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。

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系学者西蒙·威廉姆斯写过一本有关“睡眠社会学”的书,书中提到,睡眠不是一项纯粹的生物行为,它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塑造。失眠成为医学问题,大家开始讨论为什么人会失眠,医生开始给患者开安眠药,都是近一百年才出现的情况。正如马尔克斯在《百年孤独》里把失眠描绘成一种时疫病,时至今日,这场“疫病”似乎愈演愈烈。

但是,熬夜看如此无聊的修驴蹄,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。看似无意义的小事,怎么就成了治愈睡眠障碍的一剂良药?

我和一位经常看修驴蹄的朋友聊了聊。

她告诉我,面对每天都不确定的生活,选择几点入睡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可以自己把控的事情。

她会在晚上点开修驴蹄的视频,但也并非非常认真地观看,她形容这是一段“信息真空”的时光。

图源视觉中国

长时间经历信息的洗礼后,我们很难回到“什么都不想”的空白状态。步入互联网时代,信息爆炸,四面八方的消息就充斥着我们的日常,“你需要知道这个”“你或许喜欢看这个”,铺天盖地而来。就像此时此刻看这篇文章的你,密密麻麻的文字,工作一天之后精神疲惫,这些年轻人更愿意去看单纯的修驴蹄。

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:明明没什么需要浏览,却忍不出点开视频,滑动手指,看着视频一个接一个播放,大脑放空,享受片刻的无聊与放空……

正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·本雅明所说:“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。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。”

从此前在互联网上畅写发疯文学,到敲电子木鱼获得片刻宁静,再到沉迷观看修驴蹄子……外界表示“很担心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”。其实,这些看似奇怪又无聊的小事,在自己的世界里足以抚平情绪。如今,这样靠“小事”治愈自己的方式已经形成一种趋势,它并不一定会影响大局。

04 驴的凝视

这些视频,究竟有什么意义?这个问题没有答案。

或许我们也不需要在现象上较真,追问那么多的行为逻辑、动因和意义。人生进程除了需要驱动与推进,也需要制动与缓和。其实治愈的本质,就是想找个地方静静。这是一个歇脚处,一个出口,一个让你可以尽情发呆、短暂逃避的赛博空间。

修驴蹄的风潮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没落,年轻人们还会找到新的落点和港湾。享受简单的快乐,关注放松的本身,意义似乎已经不再重要。

就像米兰·昆德拉在《庆祝无意义》中说:“无意义,我的朋友,这是生存的本质。它到处、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。”

驴的凝视,图源视觉中国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全球机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